Q4: 社交媒体上对于“妈妈”有很多标签,“海淀妈妈”、“前滩妈妈”,如何看待这些标签?“NACIS妈妈”的画像可以如何描绘?
吴迪女士,上海著名心理咨询师&90年代美国海归
我并不认同“海淀妈妈”这样的标签/束缚,我更愿意用非常认同全人教育的妈妈来形容NACIS的妈妈。在我过往心理咨询的大量案例中,很多妈妈把孩子送进双语学校,看似认可全人教育,但实际上依旧带着过时的教育理念,无非就是将“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去考北大清华”,变成了“哈耶普斯麻”。真正的全人教育就应该是去认同去拥抱孩子的无限可能性,而不是追求所谓的“名校效应”:并不是“耶鲁金融毕业,进入华尔街投行,三十岁年入百万”,才是对于成功的唯一定义。
我的孩子Alvin今年11年级,2018年从鸡血的体制内民办初中转来NACIS,虽然他在那所学校的成绩也不错,但是我完全不认同那样的教育方式。Alvin的兴趣多样,除了是理工科学霸,因为爸爸是电影制片人,耳濡目染,孩子从小喜欢电影,喜欢戏剧,喜欢舞台,也在NACIS参加很多学生戏剧的表演;但同时他也喜欢研究料理,他做饭的时候仿佛就像在做化学实验一般认真细致。如果Alvin在申请大学的时候选择营养学专业,以后想读蓝带,做一名大厨,我会非常为他高兴。
热爱可抵岁月漫长,能将热爱变成一生的事业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。
Sunny Pu,创校教师及家庭 &中学部心理辅导老师
我心目中的NACIS妈妈代表相当一部分海派家长的心态:她们突破传统的育儿理念,在旧有的机制和西方的教育理念中寻求发展和平衡,有相当的学习能力,有自我负责的态度。
她们也在为NACIS这样一所学校的本土化进程做着自己的解读和贡献,成为学校社群建设中不可忽视的力量,这也是在向孩子传递一种生命态度。
Sandra Cai,NACIS创校家长&家委会成员
我认识的几位NACIS妈妈都很优秀,对于孩子的教育都有独到的见解,不随波逐流是NACIS妈妈最大的特征,我们认同NACIS有教无类、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。
在诺达,普娃都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,找到光,相信光,成为一束光。
Q5: 学校在亲子教育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?
Sunny Pu,创校教师及家庭 &中学部心理辅导老师
现代亲子教育受到大环境的影响,家长普遍焦虑,家庭缺失生活气息,大家普遍着力于培养“成功的孩子”,但又普遍缺失“幸福感”。当这种焦虑感渗透到社会集体潜意识,就将传递到下一代亲子关系。
作为学校教学和德育的支持部门,学校心理部门做了一系列家长工作坊,希望能连接到越来越多的家庭,让家长在亲子教育中不再孤单前行。家庭即资源,孩子即资源,但是家长和孩子往往是两个话语系统,学校在亲子关系中可以通过活动、讲座、个案咨询建立各种通道,甚至充当翻译器、协调者的角色。
Q6: 可否用一个词概括您对亲子关系的理解?
吴迪女士,上海著名心理咨询师&90年代美国海归
“榜样”。我相信一句话:一流妈妈做“榜样”;二流妈妈做“教练”;三流妈妈做“保姆”。
我的女儿Sarah就在接受采访时说:我长大之后想成为我妈妈这样的女性。我相信这就是榜样的力量。
我的祖父母是中国最早一批的留学生,90年代我也从美国留学回来,我们都从事着自己热爱的职业。我现在给孩子的教育,也是我的父母,我的祖父母给我的教育:做自己喜欢的事情,活得自在,并且逻辑自洽,人生的价值是需要自己来构建。这其实又一次回到了我和孩子一直在讨论的问题:活着的意义是什么?我把我对于这个问题的解读,通过自己的经历,传递给了我的两个孩子。
这也是一种教育的传承。
Sunny Pu,创校教师及家庭 &中学部心理辅导老师
如果是一个词就是“陪伴”,加上修饰词就是“高质量的陪伴”。
这个陪伴的过程中其实是双向的: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下长成了该有的自己,可能是苹果的样子,可能是樱桃的样子;父母在孩子的陪伴下磨练为成熟的家长,甚至又随着孩子成长了一遍,修复了自己需要改进的部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