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62年,在《物种起源》发表3年后,兰花成为了科学家达尔文的研究对象,来证明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力。这项研究也成为了科学发展史的一块重要的里程碑。而这个跨越百年的科学研究拉开了本学期上海诺德安达小学部STEAM第一课的序幕。
几亿年前的世界有哪些物种?它们如何演化?我们去哪里探寻生物发展的脚步?同学们以古生物化石为线索,开启了为期三周的“达尔文小岛”的探索之旅。
没有固定的研究对象,没有选定的研究方式,五年级的同学们围绕化石这一话题开始了自主的探究式学习。
有的从网站上找寻资料进行大致的了解,有的在学校的学习资源中心借阅了关于古生物的书籍,也有的同学从一开始就坚定了自己的研究对象,带来自己平时阅读的关于化石的书籍与大家分享。在大致的了解后,每个小组都制定了项目主题。
而在这个过程中,Florence老师一直充当着旁观者的角色,默默关注着每一个项目的进程而并非着手指导,用项目式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自主感受解决问题的每一个环节,给予自由发挥的土壤。
从课题选定的那一刻起,同学们就要靠自己了。从做调查,写计划,到找材料,动手制作,这些都要孩子们自己去完成。
阅读,信息归纳,动手能力,工程技术,艺术设计,演讲技能,都被融进了STEAM课堂。
“不完美”的作品
在制作化石的过程中,同学们纷纷遇到了不小的难题。
有一个小组的作品并不是按照既定的设计图纸然后刻画上色。他们带来了自己收藏的菊石化石。起初,同学们想把石膏浆直接覆盖在菊石上,以此复刻一个真实原始化石。难题来了,石膏浆和菊石牢牢地黏在了一起,难以取下。
于是,老师与同学们一起查阅资料,最后决定将化石一点点拆分下来。在重新调配了石膏浆作为底座之后,碎片被重新拼接,菊石斩获了新生。
而没想到的是,更大的难关还在后头。
“怎么都变色了?”科学实验室传来了惊呼。
原来,经过阳光的日晒,部分化石出现了褪色。原本欣喜万分,想在展示环节大显身手的同学脸上透着愁容。遇到问题,解决问题。于是同学与老师开始查阅资料,决定在以后上色的步骤中,用水粉颜料进行代替,便可避免褪色。
从另一种角度看,这也是一次特殊的创新,这也正是STEAM课程有趣的地方。
我们不要求孩子在STEAM课结束后制作出多么无可挑剔的“完美”作品,而应该是“独特”的。我们希望孩子不断被激发、被挑战,去享受思考和创造的过程。
——小学部STEAM课程负责人严老师
结束达尔文小岛的学习后,STEAM课将会跟随时间的长河,来到充满挑战的2020年。
同学们将探寻健康生活,关注人类现在的生活方式以及面对的健康威胁,学习传染病及新冠病毒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危害。在这之后,我们将把目光放置于未来,展望未来人类的生活方式,预测在外太空将会出现的科技发明。
学生们从达尔文小岛起航,探索地球人类的过去,反思现在,展望未来。带着“STEAM,让世界更美好”的初心,辅以PBL项目学习制、PSP问题解决法,STEAM的探索之旅还有很长的路值得去走。在上海诺德安达,STEAM不只是一堂科学课。
STEAM跨学科的背后
科学,在于认识世界、解释自然界的客观规律;技术和工程则是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改造世界、实现对自然界的控制和利用、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;而艺术又是在两者的基础上,将自己的想象进行灌注;演讲则要求同学不光会做,也要会说会交流。多学科的结合与融合,体现了上海诺德安达全人教育的初衷。
跨学科的影响是多元而立体的。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大脑的发展,更培养了大脑与肢体的协同,激发了学生的情感、想象力、记忆力乃至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关注与参与,拥有这些能力的孩子才会成为有助于世界进步的未来人才。
马云说:过去是工业时代的教育,一切讲究的都是标准化,规模化,因为每一个不一样的孩子都在接受几乎同一种方法的教育;而未来的教育,则需要强调个性化,特色化,上课的内容不一样,方式方法不一样,评价体系不一样,甚至师生的关系也发生着改变。
每一位孩子都需要去找到适合自己的“角色”,做更好的自己。这样的他们,才能从容走进未知重重的未来丛林。